禅茶一味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牛首山的茶思
发布单位:葛长森 发布时间:2016/11/24 6:32:25 浏览量: ( 5333 )
牛首山有东西两座山峰。东晋时,晋元帝想在建康城建华表(阙)。东晋丞相王导,指着牛首山的双峰对晋元帝说:“此天阙也。”牛首山亦被称为天阙山。
牛首山佛教历史悠久。南朝刘宋年间,有个叫辟支的高僧在西峰山洞里修炼成佛。唐代时,唐代宗让太子在东峰建了一座弘觉寺塔。宋代,有位官员在西峰建了辟支佛塔。牛首山还是禅宗牛头宗的祖庭。唐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在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创立茅茨禅室,授徒传法,其禅法被称为牛头禅。明清时,牛首山僧人咸集,终年梵音缭绕,四季香火不绝。
寺僧嗜茶,牛首山的茶很有名气。明代时,山上就建有“茶径”。清代时,茶林遍布,其中的“天阙茶”更是名噪一时。
明代的《牛山宴别》诗写道:“导行童子各持香,倦生僧房即倾茗。”《宿牛岭寺》诗也写道:“自汲石泉水,同僧沏佳茗。”清代《金陵待征录》载:“牛首天阙(茶)得而嘴含焉,次于龙井,等诸阳羡者也。”此茶可与阳羡名茶比美。清代袁枚《江宁县新志》载:“茶出天阙山,香气俱绝。”
历代天阙茶的产量并不是很高,能得到此茶的人,对此茶都十分珍惜。
清初文人杜浚(字于皇),一生爱茶,自号茶村。他把茶看作是自己的性命之交,说“有绝粮而无绝茶。”每次从牛首山僧人处受赠到天阙茶都爱不释手。他与知名文人李漁结为知友后,又毫不犹豫地把天阙茶转赠给李漁。李漁曾写诗《答于皇赠天阙茶》,除感谢杜浚赠茶,也赞赏了此茶:“闻君耽苦啜,澡雪试真茶”,“只兹天阙种,填作武陵花。”李漁认为,像天阙这样的好茶才是“真茶”。
民国时,也有人尝到此茶。中央大学教授吳白匋(征铸)曽在回忆中写道:“(牛首)山有野茶十余味,唯长老知其处,岁可得叶一二斤,悉以赠师(胡翔冬),粗如松毛,而色香浓郁,煎五六度不减。铸幸得一尝,以为世间绝品也。”
历史上,人们观览牛首山风景可见到东西双峰对峙,辟支佛塔、弘觉寺塔两塔互相影照,牛首山双峰双塔的恢弘格局历时千年。
1937年至1958年,牛首山西峰经历大规模开矿,逐渐下陷成为矿坑,辟支佛塔也于1958年被拆除,双峰双塔之宏伟景观不见了。文革中,仅存的石佛又遭到打砸,牛首山一带滿目疮痍,茶树不见了踪影,天阙茶也失传了。
山上无茶山下栽,牛首春茶复又来。牛首山脚下的铁心桥乡人植茶热情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力发展茶业,至1984年,铁心乡有茶园1330亩,成为当时南京城郊超千亩茶园的三个乡之一。走在乡间,一处处竹林青翠,一片片茶园碧绿。
八十年代初,我在该乡支农工作一年,曾品尝到牛首山下郑家凹村茶农炒制的,名为“牛首春”的新茶。该茶色泽翠绿,两叶挺直削尖,匀齐对称,香气清醇如甘,是我平生第一次喝到的这么鲜香的新茶,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快,铁心桥乡大部分的树木茶园被清除,布滿雨花石层的山体被削平,水泥建筑一幢憧拨地而起,茶树的影子都见不到了。
时光弹指而过。2015年10月,释迦牟尼佛骨舍利供奉大典在牛首山举行。牛首山生态修复启动,天阙茶园也将开辟。
今年年初,老崔茶馆主人在寺僧指导下,于牛首山佛顶宫开设了“牛首烟岚禅茶院”。春节后,应崔波先生邀约在此品茶。因是猴年,品尝了应时应景的、优质“太平猴魁”。当时我们议论,在此能品尝到地产的牛首山茶多好哇!
名山名寺出名茶,这既要有造化之功,也需有人力施为。老崔茶馆主人很有志向,与牛首山天阙茶园一起,启动了创制失去多年的"牛首春"茶。
待新品牛首山茶问世时,坐在离佛陀最近的茶馆一一“牛首烟岚禅茶院”品新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佛已在,心已往。品饮之中的那种禅味,会更加玄妙。以茶的至味结茶缘,结佛缘,让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凈化心灵,温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