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理海法师 / 文集 / 文章  
文章
当代佛教中国化背景下弘法利生的三个“自觉”

——2019第二届江苏佛教论坛论文

发布单位:qls  发布时间:2019/10/24 19:06:52  浏览量: ( 6988 )

当代佛教中国化背景下弘法利生的三个“自觉”

内容摘要:佛教中国化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使命,坚持佛教中国化,引导佛教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当前做好我国佛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提出当代佛教弘法利生中必须建立三种“自觉”:自觉的政治认同是前提,自觉的文化担当是主线,自觉的律制持守是保证,这样才能在化导大众中切实做到坚持中国化方向不动摇。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 弘法利生 自觉

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宗教中国化方向”,他说:“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习总书记的讲话代表了党中央对中国宗教未来走向的意见和设定。每一个对中国宗教发展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都会对这个命题自觉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需要“中国化”的宗教当然指外来宗教,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自然包括在内,而且佛教是中国历史上中国化进程最早、最彻底的宗教。中国佛教早已形成“独身、素食、僧装”的中国传统,称之为中国佛教。佛教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里与儒家、道家文化全面结合,并保持了佛教自身的超越特色。因此,佛教的思想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佛教对于中国民众生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也因此得以在中国扎根和迅速弘扬开来。

习总书记的讲话说明,佛教的中国化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使命,当前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服务,就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这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主旨的汉传大乘佛教的本具之意,也是古老的佛教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代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弘法方式、修行方法、寺院管理、佛学研究、僧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有如何“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课题。“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利生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也是出家师父的职志所在。所以,怎样将佛教中国化落实在日常弘法事务中,是我这几年思考和探索最多的课题,我认为,佛教只有建立三种自觉,才能在化导大众中切实做到坚持中国化方向不动摇。

一自觉的政治认同,引导信众爱国爱教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方外之人,就应该清净修行,不预世事。果真如此吗?我想到佛典中一个著名的公案:当佛陀预知琉璃王要出兵灭释迦族时,就在路中的一棵枯树下结跏趺坐等他,琉璃王问:“更有好树,枝叶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树下坐?”世尊告曰:“亲族之荫,故胜外人。”佛陀尚且念“亲族之荫,故胜外人”,佛弟子又怎可以学佛为名回避自己的家国责任呢?

东晋道安法师亲睹国家战乱,民众颠沛流离,僧人居无定所,遂发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感慨。从历史来看,一方面,佛教的发展需要上层统治者的提倡和保护,另一方面佛教也起到阴翊王化、暗助朝纲的积极作用。所以,历代佛教界人士都主张佛教可以与国家政治保持一致,为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提供助力。太虚大师还特别指出佛教要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政治体制,他说:“但佛法之流行于世间,以众生世界为依止,故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今中国之政教,既有时代之变迁,而佛教亦应随之而一变其往时之习惯,始能适应社会而生存发达。”

“出家没出国,护教先护国”。政治的认同是佛教坚持中国化的前提。因此,佛教界人士应主动参加时政学习,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解读和宣传党的宗教政策,统一认识,真正建立“政治上的自觉认同”;进而引导信众爱国爱教,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群策群力。

这几年,我陆续参加了江苏省佛协、省民宗委组织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不断强化这种“政治上的自觉认同”,并将学习思考所得融入到日常弘法活动当中。例如,在2017年国家公祭日前的清凉寺例行放生后,我做了“国人应有的意识”的分享,希望大家要有国家意识:“百姓安居乐业,需要国家庇护;国家的繁荣昌盛,也需要人民去创造。佛教‘上报四重恩’中,就有报国家恩,而‘庄严国土,利乐有请’的情怀,以及‘国基巩固,治道遐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祈愿,也都是在启发大众的国家意识。”2018年3月参加完省佛协组织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后,我分享了“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等三点心得,号召信众“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落实好各项宗教新政策,坚定信念,正信正行,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当佛教界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当仁不让地在弘法中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自觉的文化担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佛兴西方,法流东土。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与儒道文化的碰撞、互动、交流、融合,在两宋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结构。这既因为中国固有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也因为圆融的佛教智慧具有极强的自适性。佛教中国化与文化自觉融合是分不开的,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形成是中外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

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并对新的历史时期宗教文化如何坚持中国化方向提出具体要求:“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习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佛教界要分清两个层面的佛教:“一是信仰层面的佛教,主要由七众弟子通过参禅、念佛、诵经、礼忏等方面来体悟、践行、弘传。二是文化层面的佛教,它是广大群众,包括各界精英、专家学者、领导干部都可以认识、了解、学习的历史文化遗产。”“时代与社会亟需大力弘扬的,正是这种文化层面的、广义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中的许多教义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广泛的宗教伦理支撑,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符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例如,“敦伦尽分”之于爱岗敬业,深信因果之于诚实守信,知足少欲之于心灵净化、环境保护,“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缘和合”之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而且佛法是心法,心是迷本,也是悟本,佛法从心性上劝导大众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可谓抓住了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心净则国土净”!

在建设法眼祖庭的过程中,我始终清晰地认识到,建设一座有形有相的道场固然重要,但建设人们心中无形无相的道场则更为重要,所以,清凉寺坚持以弘扬佛教文化为主轴的发展方向,一直致力于拓展道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清凉寺每一次法务活动后的随缘分享我已坚持了多年,从2012年开始每年结集一本《清凉菩提路》,如今已有7本。这些分享,话题涉及工作、家庭、学佛的方方面面,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清凉寺也以多种形式积极传播孝亲感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组织“禅意生活•中秋感恩茶会”“九九重阳·清凉文化日”活动,在清凉寺网站开设著名文化学者葛长森的《清凉茶语》专栏等。近两三年来,立足清凉寺法眼祖庭的特殊地位,则更加注重“中国佛教”的典型形态——禅宗思想文化的弘传。清凉寺网站先后开辟了两个禅宗文化特色专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金陵图书馆馆长董群教授的《清凉日日禅》,清凉寺常住理圆法师的《祖语会解》;另外我在栖霞佛学院开设了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课程,编撰的《<宗门十规论>导读》也即将出版。

当我们意识到佛法就是一个人生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作为当代弘法者就应该有一份自觉的文化担当,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佛教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讲出中国佛教特有的精彩、温度和味道,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国人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自觉的律制持守,维护佛门清净形象

戒律于佛教如水之于鱼,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佛法住世的幢相。

《佛遗教经》记载了佛陀将入涅槃时“以戒为师”的遗训:“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回顾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固然各有其特殊的时代因素,但戒律废弛、僧纪不整却是共同之内因。今日中国宗教热中种种佛门是非也多由不持戒而生。《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自觉遵守世间法规和严持佛门戒律,维护佛教清净形象,是当今弘法利生坚持中国化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保证。

严持戒律于弘法利生的意义主要有三:

一是以解脱为终极目标,保证佛法的超越性。“戒”梵文“波罗提木叉”,意思是“别别解脱”,或“保解脱”;“律”梵文“毗奈耶”、“毗尼”,意思是调伏、消灭;“戒行”梵文“尸罗”,意思是清凉、安稳、寂灭。这就是说行持戒律,每遵守一条,就能伏灭某种无明烦恼的束缚,完全依照戒律去做,保证能够获得生命的清凉和解脱。所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根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当代弘法利生中,佛教若能自觉持守戒律,则如同认准了目标,披上了盔甲,贪嗔痴三毒、五欲六尘能奈我何?又怎会有“世俗化”之忧,“商业化”之相呢?

二是令僧团和合安住,保证正法久住。佛陀在世时,随着僧团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僧团的和合,特别为正法久住,开始制戒“摄僧”。如今,佛教能在世间流传两千多年不灭,靠的就是僧团依教奉行,“以戒为师”,和合安住。僧团对佛法的住持作用,正是因为戒律的摄受而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维护佛门清净,保证信仰的感召力。法因人弘。作为一种宗教,要号召民众有信仰,弘法者是关键。如果不能严守戒律,三宝将得不到世人的尊重,三宝不受尊重,邪说自然横行于世。正所谓“戒德重于地”,戒律严谨,才能维护佛门的清净庄严,对外就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

多年来,清凉寺多措并举,不断加强道风建设。我们组织教职人员和义工、信众围绕新《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开展学习讨论,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增强明辨是非,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自觉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确保道场的安全稳定。我们加强了对常住寺僧日常上殿、共修、法会等各项仪轨的规范,外树佛教优良形象,内炼僧人内在素质。有感于当前个别僧青年和居士受不良世风影响,知见不正和礼仪欠缺,我对善因法师《学佛行仪》进行了疏理和注释,编写出版了《学佛行仪导读》,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讲授,并将其内容善巧地纳入清凉寺法务活动的随缘分享中,引导僧俗大众以戒为师,离过防非,规范身心。

借用我曾在随缘分享《传家之宝》一文中的话做一个总结:“道场是出家人的家,出家人的家规就是戒律,家教就是威仪,家风就是道风。”“习主席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继承如来家业的佛弟子也必须明白,道风清正是弘法利生的底气和基础,唯有道风正,才能道场兴。”

毗尼若住世,佛法永不灭!

“佛教中国化”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们有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面临着现在“如何坚持中国化”的全新挑战。我想,面对挑战,回避不是办法,唯有“自觉”迎对。在当代弘法利生的实践中,希望以此三个自觉来“坚持中国化方向”,自觉的政治认同是前提,自觉的文化担当是主线,自觉的律制持守是保证。真诚祝愿我国佛教能沿着“中国化”之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焕发出新的光彩,铸就新的辉煌!

  上一篇: 无相无我 有义有情
  下一篇: 为霞满天照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