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慈道昌禅师在雪峰思慧禅师门下彻证

发布单位:董群  发布时间:2016/10/8 18:55:35  浏览量: ( 3001 )

 

  净慈道昌禅师在雪峰思慧禅师门下彻证,他是由何因缘而彻证渊微的呢?
  道昌禅师(1089~1171),俗姓吴,湖州(今属浙江省)人,宋代云门宗僧人,雪峰思慧禅师法嗣。他六岁就进入寺院,十三岁剃发为僧,二年以后,他参访雪峰妙湛思慧禅师,听到思慧禅师举了一个须弥山公案,就明白了自己的归处是哪里了。
  这个公案的内容是,云门文偃禅师门下,有僧人问:不起一念,这样来修行,还有没有过错?云门文偃回答说:须弥山。
  这位僧人以为,起心动念既然是过错,那么不起一念,就不会有过错了。他分别了过和无过兩边,文偃答以须弥山,这种奇特语的回答,意义多重,但是,有一种理解可以是:你的过错大如须弥山。
  道昌禅师参了这个公案,心有所悟,思慧禅师又让他参另一个公案,雪窦禅师的为道日损公案。这也说明,当时的参禅,流行着参公案。
  这个公案的内容是,云门宗中兴祖师雪窦重显禅师在晚年的时候,有感于学道之人只知道寻支流,而不知源头,就作了一首《为道日损》偈劝学人珍惜时光,回归源头,洗净自己的心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道昌在参究了这个公案多日之后,有一天,终于彻悟了,“一日,始彻证渊微。”(《嘉泰普灯录》卷十二)这是因参究公案而悟的一类。开悟后,他立即去向思慧禅师汇报,思慧为他感到非常高兴。
  从此,他又到各地去广泛参学。这与常人有所不同。许多人是在遍参的过程中而开悟,而他是开悟之后出去遍参。然后又回到杭州净慈寺思慧禅师门下,这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大了,才二十三岁。
  他曾经开示说: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既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既然已经穿透了禅师关,明白了祖师公案的意义,为什么还是千难万难呢?道昌禅师说:放下笊篱虽得价,动他柄杓也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