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日日禅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清凉日日禅  
清凉日日禅
五祖法演禅师在白云守端禅师门下省悟

发布单位:董群  发布时间:2016/9/8 22:14:14  浏览量: ( 3079 )

  

  五祖法演禅师在白云守端禅师门下省悟,他的省悟因缘是什么呢?
  法演禅师(?~1104),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省绵阳市)人,北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僧,白云守端禅师法嗣。他的出家,一说是在少年(《禅林僧宝传》卷三十),一说是三十五岁(《续传灯录》卷二十),他受具足戒之后,就到成都学习《成唯识论》、《百法明门论》等唯识学方面的经典。
  在这个道场,他听到唯识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而引起的争论,这个观点是:
  菩萨进入“见道”这一阶位时,智慧与理性冥合,外境和内神契会,就不分能证和所证(也就相当于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了。
  印度的外道对这个原理加以攻击,他们说:既然不能区分能证和所证,那么,究竟以什么为证呢?
  当时僧人们没有能够回答。于是,外道就贬损佛教,不准寺院撞钟击鼓,让僧人反披袈裟。直到唐朝的玄奘法师到了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代表佛教提出答案,他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道不再有疑问。
  法演禅师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冷暖”可以明白,但是,什么是“自知”呢?
  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八个字,后来慧能说过。讲经场的法师告诉他说:你如果要了解这些,应当去南方问传佛心宗的人。
  佛心宗就是禅宗。于是,他就离开四川,出来参禅,参了许多禅僧,心中的疑团始终没有破,后来参访慧林宗本禅师,才基本上消除疑惑,但是还有一些,比如,有一个公案他参不透,这个公案是:
  有僧人问兴化存奖禅师:四面八方来时,应当怎么办?兴化说:打中间的。僧人就开悟了,向兴化禅师行礼致谢。兴化禅师却说:我昨天到一个村里赴斋,半路上遇到大雨,我就到古庙里躲避,躲过去了。
  他就这个公案请教宗本禅师,宗本说:这是临济宗中的公案,你必须问他们家的儿孙。
  宗本禅师是云门宗的僧人。于是,法演禅师就去参临济系的浮山法远禅师,请教这个公案,法远禅师对他说:你这样的参禅方法,我想讲一个比喻给你听。你就像一个三家村(指人烟稀少、非常偏僻、没几个人知道的小村庄)里的卖柴的人,拿了根扁担,站在十字街头,见了人,却是问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今天朝廷的中书堂里讨论了什么事吗?
  法演一听,沉思道:这样的话,我离悟道还远着呢。
  浮山法远禅师很关心法演,有一天,他对法演说:我老了,担心会虚度了你的光阴,你可以去依白云禅师。此位老禅师虽然是一个后生,我也没有见过他,但他是有过人之处的,必定能够了你的大事。
  这样,法演禅师就辞别浮山法远,来投白云守端禅师,他举了一个“僧问南泉摩尼珠”的公案,具体内容是: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举《永嘉证道歌》中的兩句“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问南泉普愿禅师说:什么是“藏”?普愿禅师回答他:与你往来的就是“藏”。师祖禅师又问:不往来者,又如何呢?南泉说:也是藏。师祖又问:那么什么是“珠”呢?南泉就招呼他说:师祖!师祖禅师连忙答应。南泉骂他说:滚开,你不明白我的话。师祖禅师因而开悟。
  法演禅师请教这个公案的意义,白云守端禅师就呵叱他,法演被守端禅师这么一骂,开悟了,于是,献上一首开悟偈: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宁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白云禅师印可了他的开悟。这一开悟因缘,后人也有参究,竹屋简禅师颂曰:
      忍死叮咛见白云,一杯鸩酒十分斟。
      若教不饮空归去,田地无由被陆沉。
  但是,白云禅师对他的接化锤炼还没有结束。他吩咐法演禅师负责磨谷物的事务。过了不久,白云对他说:有几位禅客从庐山来,都有了一个悟处,要他说,他也能说得清楚,问他,也能答得明白,要他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表达得不错,只是还没有在这个点上,未在。
  这是明确的提醒。法演是明白人,他就想了:既然他们都能够说得、也明白提,为什么“未在”呢?他又这样参究了几天,“忽然省悟。”(《续传灯录》卷二十)他一切放下,来见白云,白云禅师见他到了这个境界,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法演禅师却是很淡然,他只是一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