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日日禅
清凉古寺介绍
 一、恢复清凉寺的缘起  南京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清凉山即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 < 详情 >
您在的位置:首页 / 清凉日日禅  
清凉日日禅
清凉文益禅师《圆成实性颂》

发布单位:董群  发布时间:2017/4/15 20:57:55  浏览量: ( 3786 )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果熟猿兼重,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

  清凉文益禅师的这首诗,在其《语录》中没有题目,但禅门中都知道,这是《圆成实性颂》,由此可知,此一首是颂唯识宗三性之中的圆成实性,在唯识宗之中,圆成实性本是指的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的特性。文益的禅法,注重禅教融合,对于华严宗、唯识宗的思想,都有吸收,对于华严宗的六相,也专门有颂。
  此首诗的前兩句,描述的是理的最高境界,得道的境界。对真理的体悟,达到了极致,那就会超越或者说忘掉常情的表达,“忘情谓”,就是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这是不可说的境界。那么用比喻来说明呢?即使是用比喻,也是如此,也不能与此境界的意义相一齐。这叫“理极无喻”。
  即使如此,作者还是试图作比喻来说明。他用“霜夜之月”这样的空灵境界来形容这样的禅境界,但这样的比喻也不很贴切,因为这样的夜月,并没有永恒性,当它直到尽头的时候,不也落在前面的溪水之中了吗?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那么任运自在。“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兩可,禅宗中也常常引用。
  又用摘果、行路来比喻修行达到证果的不易。“果熟猿兼重,山长似路迷。”果实成熟了,重重地压在枝头,但是,老猿要想摘到这些果实,自己又给树枝增加了重量,要采摘到它,吃到嘴里,还真是不容易。达到这个境界,又如同要走到这个道路的尽头,但是,道路如此漫长,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既然这依照这样的修行方式,要达到终极的成就是如此艰难,还不如回到自己脚跟下,原来一切都是现成,只要你抬起头,就能看到那明月,虽然它已经只是残月之照了,因为它已经在西方了,但是,你终于看到明月了。